现在人们对阅读的认知理念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各色“望子成龙”的长辈们,即便是自己疏懒于书籍翻阅的一众人等,但凡对晚辈的未来有所谋划、期望,甚至是要求(引导)后生娃读书的年头,应该说总是少不了的。
内心里冒出这一想法,是由于再次被过“六一”儿童节。在这个节日里,除了商家力推儿童类读物有增的文字外,鄙人又遇到了“推荐书籍”的老问题——长者们想在这个节日里添加一些书籍作为学童的礼物。
这当然是好事。然而,说到书籍的推荐,以我的立场来说真没多大意义。一则是已经不大可能尽数阅读一遍的名著典籍明摆在那儿,随便读哪一部好了,故而确实没必要重复陈词滥调。二是在下完全缺乏关于儿童心理业务方面的研究,也不了解统计意义方面相关的数据,更不敢像专家一样打扮成什么都懂的样子,去毁人不倦。
还有一个不把推荐书单当事儿的重要理由是,就像王尔德说的:你不知道阅读者会从书中取舍什么。比如读金庸武侠,基于对环境、价值和利益取舍的个人辩识,您真不知道其人会学步杨过,还是把杨康视为榜样。
不错,书籍的阅读本身是一种优选的生活态度,然而,就少年儿童来说,我相信阅读环境,或者说读书氛围的营建,比读什么书更有意义。
说到阅读氛围,我认为至少包含两个方面。
先说个事儿。前不久,本人参观了一所偏僻地儿的小学,校长远见卓识的言行和实践,很让人敬佩。该校地处中部地区,包括教师在内的软硬件环境,与发达的大城市相比,可以说是云泥之别。但是,“书籍的差距不大。”这所小学不仅在校园里的明显位置安放了提醒阅读的雕塑和碑铭,而且明确列示了小学期间必须阅读的100部书的名单,并有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书目指引。
建构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孩子们养成阅读的习惯,比考试成绩更重要。任职近二十年的校长很有感触地说:“我们的学生,到中学——包括去城市里那些好中学——读书的学生,甚至上大学以后,尽管最开始数理化比较弱,但基本上都能后来居上。”这是他这些年一路走来的切身体会。
的确,读书最基本的意味,除了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和“人生”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良好理解能力的树成。“只要理解能力强,数理化都不是问题。”这是校长经验。
遗憾当然也有,仅靠学校的努力和环境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学习需要完整的‘经纬’网络共同发力。”
领头人说的就是读书环境。如果我们把学校比作阅读环境的“纬线”,家庭(校外)氛围就是对应的“经线”。小县城里的家长们“普遍不读书”,电视、麻将等业余娱乐生活流行,再有网络上的游戏魅惑,都会影响学校不遗余力建构的阅读文化。
显然,学校教育是一方面,家庭(校外)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则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
我不清楚众多热衷于择校,精力旺盛地奔忙于校外“起跑线”的各路望子成龙客们,在家里是否读书,是否会在学校(培训班)的“纬线”之外,精心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并用此“经线”去连接“纬线”,从而构筑起较为完善的阅读经纬网络,进而塑形孩子,以成就望子成龙的大业。
坦率地说,就我有限的了解,北京似乎亲自读书给孩童做榜样的不多,不少人都是“没时间读书”的状态。比如,今年拉着我过儿童节要我排列书单的几位,家里书架上都摆放着为数不少的书籍,但从其后辈看绘本到现在,十几年来我就没见这些人整本翻阅完过一本书。“随便读”的话我也真诚地说过多次,大约焦虑于小家伙学习事项,人觉得我要么是应付,要么就是不记得接受过我曾经的多次教育。
鉴于如今我关于读书的认知已然精进到抽象的“经纬”理论高度,这次我没再重复经典名著“随便读”的格言,而是告知:作为有样学样的小朋友榜样,不妨关掉电视、放下手机,真情实意地去拿着书卷翻读。这样的行为范式,这样鲜活的画卷,就是给孩子的最佳之书,当然也是孩子能够看懂的最传神的书。(冷荞麦)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