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新闻 > 正文
兴趣日益浓厚 专业考古已进入公众视野
2022-03-22 10:53:17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

近年来,专业考古已进入公众视野,公众对考古的兴趣日益浓厚。比如,早在十多年前,河南安阳曹操墓疑云引发民间广泛关注;前年,湖南女孩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专业,获得大量网友鼓励;去年,四川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新发现,相关网络阅读讨论量超过10亿人次。

令人欣喜的是,面对公众的考古热情,专业考古也投桃报李,与公众开展善意互动,让考古工作走出书斋,走出专业的“象牙塔”。比如,近来出现的考古VR、考古盲盒、考古现场直播等,正在以极具时代气息的酷炫形式,拉近专业考古与公众的距离。

在这样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双方的身份得到了重新定位。公众不再只是考古发现的旁观者,专家也兼有了专业导读者和文化沟通者的双重身份。可以说,社会公众的主动参与和考古工作者的权威解释既相互滋养,又彼此成就。

实际上,能有这样的双向奔赴,绝非偶然。回溯一下,如果把半坡考古、马王堆考古、秦陵兵马俑考古、南海一号考古等若干典型事件串联起来,便不难看出,公众对考古的热情经历了从公众只是参观和被动接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度不断走高、再到公众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的渐进过程。

早在1950年,考古学家苏秉琦就提出了“考古是人民的事业”的著名观点,深深影响了考古事业的发展。考古资源和相关历史文化资源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也应当成为公共资源。相应地,公众了解、接触和利用考古成果的权利,也应予以尊重、维护和满足。

从目前看,提升公众对考古的热情,路径仍需进一步探索。一方面,考古项目须适当开放。比如在确保考古安全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限制地开放考古现场观看,通过考古“云端”直播,让网友参与“云考古”;又如可以招募考古发掘项目志愿者参与考古工作。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在高质量做好考古研究、成果保护、价值阐释的同时,也应以开放共享精神,增强公益属性,创新思维路径,把专业内容尽可能讲得通俗易懂,满足线上线下公众对考古的新需求、新期待。这也是一种必要的互动。

让考古的魅力与公众的热情更加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考古研究就会“告别一烛独照,看见满天星斗”,发挥“证经补史”、刷新历史认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作用,成为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的一支重要力量。(茅亩)

关键词: 兴趣日益浓厚 专业考古已进入 四川三星堆遗址 北大考古专业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