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的春日
立夏时节,南方处处繁华盛绽,在我国漫长的边境线上,一座东北小城在冰雪中醒来,达子香花迎风摇曳,不疾不徐。这里的春,才刚刚到来。
黑河,很多人知道它,源于地理课本上的“胡焕庸线”——北起黑龙江瑷珲,南至云南腾冲,长约4000公里,以45度倾斜,划定人口地理的分界。
作为新华社“中俄边境行”报道团黑河小分队,我们从哈尔滨出发,一路向北飞。舷窗外,大片农田与林海交错,如同一幅雄浑的水墨画。蜿蜒的黑龙江是中俄界河,将黑河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分隔两岸,也如同一条纽带,将这对“双子城”紧紧相连。
长达1284米的中俄黑龙江大桥,是不少人到黑河的首个打卡地,作为中俄之间第一座跨界江公路大桥,如今已通车近3年。登上桥边的观光塔,可一睹大桥全貌。江风呼啸,一台台满载新鲜果蔬的车辆疾驰而去,一江两岸的辽阔风光令人流连。
在哈尔滨,中央大街闻名遐迩,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在黑河,也有一条中央步行街。早在19世纪,中俄边境贸易繁荣,俄式美学逐渐渗透于城市肌理。尖顶、雕花、圆拱窗,色彩饱和度极高的墙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加绚丽,金属质感的路灯则增添了几分冷冽与浪漫。
步行街上,一座以俄国著名文学家、诗人普希金的名字命名的书店别具一格。推门而入,一尊普希金的铜像目光深邃,仿佛穿透历史的迷雾,凝视着每一个来者。“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这句话正出自他之口。
这家书店不大,深棕色实木书架整齐排列,红色丝绒窗帘古朴典雅,淡黄色灯光柔和地洒下。这里原是当地的新华书店,经精心改造,巧妙融入俄式风格,被不少网友称为“最美国门书店”。
“我多么爱你的回音/爱你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随手翻开一本普希金的诗集,《致大海》的诗句让人心底不禁涌起波澜。
普希金的一生,似一场炽热而绚烂的烟火,在爱与被爱间辗转。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以笔为剑,发出捍卫自由的呐喊,给黑暗中的求索送去明快的强音。这硬朗,这热烈,这壮美,似乎是独属北境的鸣响。
与中央步行街仅隔百余米的文化街,便是著名的“国际大早市”。随着跨境交通逐渐便利,互免签证团体游政策落地,“来黑河逛早市”“当天往返出国游”成为热词。
清晨6点,这里已人声鼎沸。路两边的小吃摊上,中俄双语标识随处可见。摊主们热情招呼,不少白皮肤、高鼻梁的俄罗斯“洋面孔”成为这里的常客。他们熟练地挑选着心仪的食物,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和夹杂其中的俄语与摊主交谈。而到了晚上,不远处的夜市灯火通明,人们在一声声“哈拉少”(俄语“不错”“好”的意思)中,感受着烟火气里的开放与包容。
宛如船形的大黑河岛,是黑龙江江心岛,与俄罗斯最近处相距750米。这里是黑河客运口岸和民贸市场的重要区域,贸易市场规模宏大,各类俄罗斯商品琳琅满目。
在岛上Citywalk,中俄油画城值得一游。展陈的数千幅山水画、肖像画等各类油画作品色彩丰富、构图精妙,其中不少出自俄罗斯功勋画家之手。笔者到访时,几位俄罗斯画家正在创作,不仅可以观赏创作过程,还能和他们面对面交流,聆听创作心得。如果对哪幅作品情有独钟,可以选购或者定制。
如果说,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那么,美食同样触动人们的味蕾与情感。
黑河有不少俄式餐厅,俄罗斯音乐缓缓流淌,墙壁上挂着具有俄式风情的画作,让人仿佛置身俄罗斯的街头小馆。新鲜的甜菜、牛肉、土豆熬制成红菜汤,汤汁浓郁,酸甜开胃;上等的牛肉或羊肉经腌制后在炭火上翻烤,外焦里嫩,搭配上酸黄瓜和黑面包,再喝一口由面包发酵酿制的饮料格瓦斯,口感丰富,格外爽口……
“在俄罗斯,列巴是生存;在黑河,列巴则是生活。”对于年过五旬的娜塔莎来说,黑河让她遇见另一种快乐。
在当地一家网红面包店,娜塔莎每天专心做各种列巴,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了工作。当香气从烤箱里飘出,不少老顾客准时上门挑选。这种俄罗斯传统主食表皮酥脆,内里松软,咬上一口,幸福感满满。
“一江两岸烟花秀,边城月圆幸福年。”采访之余,当地工作人员自豪地分享着今年元宵节的盛景。当晚,焰火腾空而起,在界江上璀璨绽放,两岸百姓翘首欢呼。那一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人们的心紧紧相连。
令人惊喜的是,当养生茶、拍打经络、古法健身操刷爆中国社交平台,古老的中医智慧也赢得越来越多俄罗斯人的关注。去年初,黑河市中医院新增设国际医疗部,推拿、针灸、熏艾等传统中医疗法逐渐形成“口碑效应”,“回头客”越来越多,各大旅行社推出的疗休养团成为“隔壁邻居”前来休闲养生的首选。
一路行走,一路感受。边城黑河,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两岸百姓生活的一方水土,是两国文化交汇的北地前沿,成为全国约700座城市中的独特存在——
如同一本延展开来的诗集,左页写着“长风破浪会有时”,右页写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而中间的装订线,正在早市大妈递给俄罗斯姑娘的黏豆包里,在画家调色盘上的贝加尔蓝与长白黛青里,日夜生长,美美与共。(记者杨思琪)
边城的烟火
“北方有嘉城,临江枕界河。晨光抚烟火,夜幕映星河。”初闻黑河,源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
这座位于祖国雄鸡版图东北边陲的城市,与一江之隔的邻邦共同沐着黑龙江的波光。在决定踏上这片土地前,黑河于我而言,是被黑龙江水深情环抱的神秘边城,是地图上一个充满遐想的坐标。
本以为边城会偏远而寂静,可踏入这里,扑面而来的是无尽的包容与活力,满是烟火人间的气息。
春季的黑龙江畔,阳光在粼粼江面上碎成金箔。在大黑河岛上远眺,对岸城市的轮廓清晰可见,江风送来湿润的水汽,带着几分异国风情。如此近的地缘关系,让交流变得频繁而自然。这距离,是江鸥振翅的须臾,是气垫船疾驰的两三分钟,也是边城人习以为常的“邻居日常”。
走进口岸大厅,我恰巧看到中俄游客有序走向气垫船登船口。望向已开江的黑龙江,不禁好奇在漫长的冰封期,人们如何跨越这道天然屏障。
与工作人员攀谈后得知,除了眼下开江期的气垫船,冬季冰封时旅客主要通过冰上浮桥乘坐客车往来,“坐大巴走浮桥只要十四五分钟,气垫船更快,两三分钟就到!”黑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副队长宋凯望着江面穿梭的白色小艇说道。江水悠悠东去,这条曾被冰雪覆盖的大江,早已化身为四季畅通的流动纽带。
沿着江边徐行,不多时便抵达大黑河岛广场。抬眼望去,中俄两国国旗在高空舒展,宛如两位并肩而立的守护者,静静见证着日月更迭与百姓往来。江风掠过,旗帜舒展,猎猎作响的,不只是织物与风的相遇,更是文化在碰撞中生长的声音。
“黑河也许不是国际化大都市,但是有国际化大早市。”带着期待,次日清晨7时许,我来到文化街早市。此时的市集已热闹非凡,摊位上暖黄的灯光,点亮了渐渐透亮的天空。
民以食为天,黑河的“跨界”从不拘泥于形式,早市已变身鲜活的“双语课堂”。锅气与蒸汽交织,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淌着包子笼屉的热气、蛋堡煎锅的声响,以及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摊主们说,早市凌晨3点左右就有商贩开始准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份热闹与活力,是黑河人生活的底色。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黑河与对岸的贸易曾催生许多有趣的故事,“西瓜换化肥”等民间往来的片段,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如今,俄罗斯游客穿梭在早市中,挑选着水果、糕点、工艺品。
“口口香蛋堡”摊前,老板娘告玉梅一边翻动铁板上的蛋堡,一边用流利的俄语给我介绍馅料:“牛肉、猪肉、鱿鱼!”她的热情,真切将“每个黑河人都会说两句俄语”带进了现实。
环顾四周,几乎每个店铺都有中俄双语标签,方便邻邦友人购物。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中俄语言交织,奏响一曲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乐章。
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黑龙江大桥横跨江面,红色的钢结构桥身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站在大桥主题公园的观景台,1284米的桥身如一道长虹卧波,投下刚劲的几何光影。这座2022年通车的大桥,如今已成为区域合作的关键通道。
“我们出口的蔬果货源来自全国各地,通过公路口岸冷链运输出境。”黑河方晟源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利指向口岸的冷链货车说道。
两国贸易的厢式货车在桥上日夜流动,不仅载着蔬果、日用百货、汽车配件,还实现了特殊的“自走式”贸易——拖拉机、铲车等工程机械设备直接驾驶出境,仿佛机器自己“走”进国际市场。2024年自贸片区近300亿元的进出口额,正是由这些昼夜不歇的车轮碾成现实,公路口岸的货车长龙,成为冻土上跃动的经济脉搏。
在黑河停留的日子里,我仿若踏入一个独特的文化交融场域。街头巷尾,中俄双语路牌静静伫立,宛如无言的使者。而黑河人,更以一种自然而舒展的姿态,投身于对外交流的浪潮之中。
他们的眼眸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那是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更是对多元文化包容并蓄的从容。在早市熙熙攘攘的讨价还价声里,在与俄罗斯友人日常交谈的欢声笑语中,都能清晰地捕捉到他们对家乡黑河深深的眷恋与自豪。
这种眷恋,不是狭隘的地域偏爱,而是源于对黑河独特历史底蕴和开放包容精神的深刻理解。他们扎根于此,见证着黑河在岁月中的变迁,从早年的民间互市,到如今的国际通商,黑河始终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而黑河人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汲取养分,丰润着自己的生活。
当晨昏线掠过黑龙江,两岸的灯火便会连成一片星河,照见边城人间最真实的模样:既有江水的悠悠轻吟,也有生活的鼎沸喧阗。
此刻,我终于懂得黑河人那份从容从何而来——当一条江成为邻里间的纽带,对岸的晨昏便化作自家窗台的剪影。在这里,语言、饮食、文化如同江水裹挟的泥沙,在时光的奔涌中层层交融,于边城人的气质里沉淀出独特的底色:黑土地的醇厚质朴浸润血脉,异域风情的灵动鲜活流于举手投足,共同勾勒出这片土地的精神轮廓。
离开那日,我再次望向江边。江面上,气垫船穿梭如织,划出白色的航迹;岸堤边,中俄友人并肩散步,笑声随着江风飘散。
这或许就是黑河的魅力——它用一条江的宽度,丈量着文明的广度;用一座城的烟火,诠释着开放的温度。当汽笛声再次掠过江面,我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从未停歇,也永远不会停歇。(记者姜思妮)
火车拉来“绥芬河”
5月初,残雪褪尽,曾宛如黄色冬被般覆盖着田垄的秸秆被农机卷起,露出黑色的泥土,这片富饶的土地也仿佛在暖风中转醒。大平原已在身后,高铁窗外掠过高低错落的丘陵。又路过一片道旁坡沿上囤积成堆的原木,绥芬河站便到了。出站标牌不再是中英双语,而是中英俄三语,旁边的公路客运站干脆省去英语,红色的中俄双语标牌分列左右,分外醒目。
走出站台,迎面一条大上坡。抬眼望去,阳光穿过阴云和湿润的空气,在道路尽头的山峦间投射下朦胧的光束。毕竟铁路再铺200公里就到日本海,大洋丰沛的水汽卷成薄雾,比500公里外哈尔滨传来的喧噪更加清晰。
这是一座山城,想去什么地方都得经过一番“爬坡下坎”。绥芬河市地处完达山脉张广才岭余脉,城市海拔高低差可达六百米。远眺城市地平线,丘陵轮廓蛇行绵延,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大厦上闪烁的金色穹顶组成一幅和谐的画卷。
1860年,历史在绥芬河市志上写下第一行记载。清政府曾实行禁关令,时间在这片宁静幽远、未加斧钺之地走得飞快。直到1901年,中东铁路东部线正式通车。当火车头排出的蒸汽掺入山间晨雾,钢铁动脉穿过原始密林连接起欧亚大陆,绥芬河市开始引起世人瞩目。
绥芬河市因水得名,却没有“绥芬河”穿城而过。这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甚至拉来了“绥芬河”这个名字。设计之初,中东铁路沿绥芬河谷进入中国境内,这一站即为绥芬河站。后经勘查发现,原定地点地质结构复杂,不得已向北移动50公里,把车站设在小绥芬河上游山间谷地的山脚坡地上,仍沿用绥芬河站名。铁路通车后,沿线迅速城镇化,一条大铁路,改写了当地的发展史。
此后近30年间,以绥芬河火车站为基点,一座边境口岸城市迅速崛起。中外商贾云集、各国使节齐至、各色旗帜林立,时人以“旗镇”誉之。侨民聚居带来浓郁的异邦情趣,俄式陡坡屋顶和金色洋葱头塔顶与华商青石砖楼上的砖券比邻。人们因火车而来,也最先将乡愁夯进路基,把期许砌入站台。老火车站灰白色的外墙由垂直壁柱划分,夹以曲线构图的山墙和窗户,典型的俄国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
走入候车室,绿色钢梁屋架下,彩窗透出的流光照射在暖黄色墙裙上。室内宽敞明亮,比电影里明亮得多。《末代皇帝》第一幕在这里取景,也是真实历史的“取景地”。电影里溥仪自尽未遂的休息室如今已经封闭,透过窗子只得一窥老木雕上刷的新漆,就像我们从字里行间一窥当年旧貌——“1950年,溥仪由苏联边防军移交我国接收代表,路经绥芬河站去沈阳”。绥芬河,这座边陲之城,如同皮肤感知寒暖般敏锐地触摸着历史的脉搏,历史的斑斑点点也不过在它身上留下几行陈迹。
它因中东铁路骤兴,也在战争中冷寂,作为中苏物资运输动脉短暂搏动又沉寂。但温暖北国寒冷的可以是火车蒸汽,也可以是吹向关外的春风。1986年,送往苏联波格拉尼奇内区的500公斤西瓜融化了冰封的边境线。来绥芬河的苏联人喊着“欠欠”(俄语交换的意思),用带来的苏联货从中国人手里换回所需的中国货。后来,许多中国人也开始背包往返边境内外,以货易货。
当年的孩童如今已经长大,但说起当年事仍难掩兴奋。“当时我和朋友在街上走着,就有外国人拿东西跟我们换。朋友用一盒泡泡糖就换了一件貂儿!”当地家庭用具也以堪称领先全国的速度变得“洋气”。“这种俄罗斯漆器我可熟悉了,小时候家家户户基本都有一套。”很多家庭都用上了苏联钢笔、铜咖啡壶等物品。
后来,主要过境商品变成了来自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及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原木,绥芬河市成为“中国木业之都”;再后来,原木进口受限,集装箱更多装运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零食、粮油以及日化产品,绥芬河市又成了“‘俄货’集散地”。“俄罗斯那么大,从西到东,从莫斯科到小村庄,中国企业跑遍了。”谈及创业经历,企业家慨叹不已,“去年到莫斯科参加展会,没见到什么新品类,中国企业把有出口资质的俄罗斯商品基本都开发了。”
百年前,万福华在这里经营阜宁屯垦公司,兴办“中华市场”;百年后,中国企业让中国人能买到的“俄货”种类比“俄罗斯人日常见到的还多”。绥芬河好像从不缺创业故事,前人流誉,后人奋起,有多少风流人物?
坐上回程的高铁,我想到《城市的兴衰》一书中说:“本土文化体现着一种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让城市发展沿着一条正确的轨道前行。”绥芬河伴铁路而生,随口岸发展,乘开放兴盛。她历经百年沉浮、世事变迁而依然耀眼的秘密,或许正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刻进骨血里的开拓精神。
东方既白,阳光透过棚顶洒进车站。站台上已经没有了柴油的味道,也没有了火车头排出的雾气。动车组静静加速,这座始终与铁轨共振的城市,正沿着新时代的轨道奔向远方。(记者赵国钰)
黑瞎子岛“熊出没”
5月的乌苏里江畔,立夏后的暖风终于吹散了最后的寒意,开化的江面泛着粼粼波光。远处,黑瞎子岛静卧江心。这里是中国境内最早迎来朝阳的地方,桦树抽出嫩绿的新芽,湿地里的芦苇冒出尖尖角,成群的候鸟在湛蓝的天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江水格外清澈,倒映着两岸初绽的野花,将中俄边境线勾勒成一幅流动的水彩画。
清晨6点,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乌苏大桥的钢索在晨光中闪烁着金属光泽。这座全长约6.4公里的斜拉桥如同一条钢铁巨龙横跨江面,是中方唯一上岛通道。乘车驶过乌苏大桥,不一会儿就能踏上大名鼎鼎的黑瞎子岛。已经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登岛,但每一次,黑瞎子岛总能带给我新的惊喜。
冬天的黑瞎子岛银装素裹,北风呼啸,下雪后,时常能发现野生动物的足迹。狍子的蹄印细长而清晰,野兔的脚印则像是一串串跳跃的音符;秋天落叶缤纷,层林尽染,湿地的芦苇荡也褪去青翠,化作一片金黄的海洋;盛夏的岛上绿树成荫,虫鸣鸟叫,茂密的森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绝佳的庇护所,狍子、野兔在灌木丛中穿梭;而此时,岛上的动植物才刚刚迎来春天,桦树刚冒出绿芽,久违的温暖唤醒了冬日沉睡的动物,漫步在黑瞎子岛湿地公园木栈道上,天在湖中蓝,云在水中漂,整个黑瞎子岛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前往景区路途中,只见两只体态优雅的东方白鹳正舒展着黑白分明的羽翼,在湛蓝的天幕上划出优美的弧线。这种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珍稀物种每年都会如约而至,在这片湿地上繁衍生息。
“那是只‘傻狍子’!”道路旁,一只黄褐色的小家伙正瞪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见有人举起手机,它才转身跑去,那簇标志性的白尾毛在林中格外醒目。
在黑瞎子岛野生动物监测站,工作人员如数家珍地展示着红外相机捕捉到的珍贵画面:憨态可掬的幼熊和妈妈一起晒太阳,黄色皮毛的狐狸悠闲地散步,白尾海雕机警地张望着四周……“这几年的迁徙季,在岛上停歇的鸟类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不断增加。”工作人员介绍,东方白鹳、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随处可见,岛上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脚隼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虎头海雕现身。
黑瞎子岛得名于岛上曾经频繁出没的黑熊——在东北方言中,黑熊被称为“黑瞎子”。如今,300多位“岛主”在“探秘野熊园”内安居乐业,成为这片土地最生动的名片。
乘坐观光车进入熊园,眼前的景象令人忍俊不禁。记者看到,这些“大块头”或在林间悠闲踱步,或靠树挠痒,或在雪地里翻滚嬉戏,蓬松的皮毛上沾满草屑和雪粒,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
有观光车停下时,原本慵懒的“黑瞎子”们顿时来了精神,它们后腿直立,脖颈处标志性的月牙形白斑格外醒目。“咚、咚、咚”,厚实的熊掌拍打着观光车的投食口,游客们将早已准备好的玉米投出,黑熊们一拥而上,率先抢到食物的,急不可耐地将食物塞进嘴里,大快朵颐后,心满意足地踱步而去。
“水中有鱼、空中有鸟、草中有熊,全岛皆是湿地美景。过一段时间,黑熊们会迎来新朋友,岛上将开设食草动物乐园等景区。到时候梅花鹿、羊驼等都会出来活动,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它们的日常生活。”园区负责人介绍。
离开热闹的熊园,雄伟的东极宝塔让人眼前一亮。宝塔的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元素,成为游客们拍照留念的热门地点。在塔上极目远眺,整个黑瞎子岛的壮美风光尽收眼底。湿地公园的芦苇荡在微风中摇曳,抚远水道蜿蜒如练,偶尔掠过的鸟群,为这幅静谧的边陲画卷增添了几分灵动。向远处望去,俄罗斯境内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天气晴朗时还能够看到对岸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的建筑群。两国风光在此和谐相融。
进入5月,“华夏东极”抚远与“远东第一城”哈巴罗夫斯克即将开关。得益于中俄边境互免团体旅游签证政策,“早晨在抚远市东极广场迎接中国第一缕阳光,傍晚在哈巴罗夫斯克街头品味俄式下午茶”的跨境游已成为现实。
屹立在国土最东端,岛上的259号界碑静静伫立,花岗岩碑体上的国徽熠熠生辉。2008年,中俄两国在这块界碑前举行了界碑揭幕仪式,标志着这片历经沧桑的土地和平回归。
17年光阴流转,这块界碑见证着黑瞎子岛的变化,从曾经的荒芜到如今的生机勃勃,黑瞎子岛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色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岛上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岛下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口岸建设如火如荼,旅游业态不断丰富。
这片东极秘境不仅是祖国最早迎接朝阳的净土,更是一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明珠,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与蓬勃朝气。(记者戴锦镕)
关键词: [db:关键词]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