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遇上蝉的“大年”,至少奉献了两个热搜:一个是怕吵,一个是怕被蝉的尿液准确“命中”。要知道蝉的排尿速度在动物界可谓是独占鳌头——每秒高达3米,远超大象、马等哺乳动物。
(相关资料图)
在长沙,市民是否有同样的感受?记者就此进行了实地走访。
7月21日中午,记者走入长沙市雨花区某小区,小区内树木种类繁多,绿树在楼宇间环绕,环境清幽。同时,蝉鸣声也阵阵入耳,记者来到蝉鸣集中的区域,当众蝉齐鸣时,手机上的分贝测试仪显示最高达76分贝,超过我国《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居民住宅区昼间55分贝的噪声限值。
有人觉得很吵有人觉得跟往年比没变化
对于蝉鸣声是否影响到了生活,小区居民有不同的看法。小区内一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范女士告诉记者:“挺吵的,我们白天在这里上课,声音都蛮大的。”谈及今年蝉的变化,范女士表示:“我觉得往年没有这么大声音。今年是不是声音更大一些?”
小区内另一商户的工作人员则表示,中午和晚上七八点的时候蝉叫声很大,但听习惯了也不会觉得很影响生活。此外,该工作人员还分享:“最近,晚上七八点的时候,有几个爹爹会到小区里面抓蝉,爬到树上用网子来抓,而且会晒干后打成粉泡茶喝。”
更多的居民告诉记者,感觉今年蝉鸣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有在户外或者走在树下时,会觉得蝉的叫声有些刺耳。小区物业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并没有接到小区居民受到蝉鸣困扰的相关反映。
而在昆虫物种丰富的岳麓山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和往年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游客反映蝉增多或蝉鸣扰民的问题。
带着小孩抓蝉观察让孩子接触大自然
关于蝉的夏日记忆,不只有蝉鸣,蝉还是很好的自然课学习“教材”。长沙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每年暑假,他都会在小区里给自己的女儿抓蝉来观察,让女儿接触大自然,同时向女儿科普一些关于蝉的知识。
张先生称:“小区绿化区有一些柳树,上面有很多知了(蝉的俗称)。大女儿六七岁时,第一次注意到知了,很好奇。我就拿一个长竹竿,顶上绑了个渔网,给她抓了5只,关进鞋盒子里,带回家让她玩。知了被抓后,就不怎么叫了,我女儿怕知了死掉,玩一会儿就会放生。我的小女儿已经4岁了,去年和今年夏天,我也带她一起抓知了。好玩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一些知了的小知识。比如知了发出声音的位置是肚子而不是喉咙。”
张先生表示,每次抓知了都会引来小区居民的围观,大部分小孩不敢碰,但自己的女儿已经习以为常了,敢抓在手上,让她们接触了大自然,也锻炼了胆量。
抓知了也不只有欢乐。张先生提醒,抓知了的时候,不要站在树下昂着头,尽量从树的侧面去抓,因为可能会被蝉“尿一脸”。
蝉的滴液主要成分是水,对人体没有影响
本报综合“蝉尿”是什么成分,对人体有影响吗?7月21日,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学副教授汤亮表示,蝉的确存在“大年、小年”现象,每年出现的数量会有波动,不同区域的数量分布也不均,有些地方的蝉可能会格外多。
“蝉尿如雨”也是正常现象。他解释,蝉的口器为刺吸式,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树木汁液中的营养成分比较少,蝉需要不停地吸取,其中的营养成分被吸收后,剩下的水分只能排出,“天气越热,吸食越猛,排出越多”。
为什么有些地方蝉排出的滴液量非常大?汤亮解释,这和蝉的种类有关。他注意到,网友拍摄的“蝉尿如雨”视频中的蝉是黑蚱蝉,这种蝉本身个头大,而且喜欢集群,一棵树上会聚集很多雌雄个体,因此会有大量水珠滋出。尤其在蝉受精的时候,滴液也会“急得像尿液一样飙出”。
被“蝉尿”滋在身上自然有些糟心,但不必担心。汤亮表示,蝉的“尿液”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微量的糖,对人体没有影响,其他昆虫也不感兴趣。
20日,针对市民关心的如何解决蝉鸣和滴液带来的困扰,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周兴苗认为,完全解决蝉鸣难度很大,古人在《诗经》中便对蝉鸣有记载,这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夏天的标志,没必要苛求“完全宁静的夏天”,可自行前往无蝉鸣的地方。至于滴液现象,可通过打伞等物理隔绝方式应对。
“蝉数量增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其实也不大。”周兴苗表示,蝉的成虫阶段很短,通常只有几周时间,最多一个月多,鸣叫时间不会太长。其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在产卵时将卵产在树枝的嫩梢部分,对植物有一定影响。此外,蝉的若虫在地底下以植物根部汁液为食,若遇上天气干旱且若虫数量多,可能会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关键词: 赏蝉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